勞工陣線,台灣社會民主發展路上的引領者
台灣勞工陣線(簡稱「勞陣」)成立於1984年5月1日,是台灣最早的勞工運動團體,以追求每個工作人的經濟正義,以及整個國家的社會正義為目標。為了達成此項目標,勞陣不僅開創了台灣工運的格局,也深刻影響了台灣工運的走向。
■ 勞陣的前世與今生── 一部波瀾壯闊的勞工運動史
勞陣每一個階段參與社會的方式,反映了當時台灣社會的背景與條件。不變的是,勞陣總是扮演引領風騷、開創先鋒的角色。
戒嚴時期
早在一九八四年,還是一個人人噤若寒蟬的恐怖時代,不容許人民集會結社,更別提組織有「共匪色彩」的工運。然而,長期經濟發展之下,勞工累積了大量的不平和冤屈,此時,一群律師組織「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」,以免費的法律諮詢,幫助勞工爭取權益,成立四年累積服務3,000個勞資爭議個案,這就是勞陣的前身。
運動狂飆期
隨著一九八七年政治解嚴,勞陣於次年發動二次大戰以來,台灣史上第一次的勞工示威,並支援數百件勞資爭議事件。其後數年間,持續巡迴全台各地,舉辦勞工教育,組訓工會基層幹部,促成各地工會紛紛要求脫離資方與黨國的威權控制,走向「自主化」,真正代表勞工的聲音。
體制深耕期
一九九二年後,台灣政治民主化粗具規模,需要在制度上繼續細緻、深耕。此時,勞陣致力於「工運的社會化」層次。關心的層面,從單純地捍衛勞工經濟利益,擴大到整體公共資源的分配,以及弱勢者的生存權利。勞陣拋出的種種議題,如大量失業、全民健保、國民年金、國營事業民營化、產業民主等等,都成為全國辯論的重要議題。
■ 新時代、新挑戰
勞陣認為,在「全球化」的大浪底下,台灣社會正逐漸分裂成兩個階級:能夠全球快速移動的階級,如資本家、高級人力;以及綁在當地的階級,如勞工、一般社會大眾。前面一群人,以全球為家,尋找最佳的套利機會;而後面的一群人,則忍受產業轉型之痛,長期失業之苦。外有跨國人才競爭的隱憂,內則社會安全網殘破不堪。
勞陣相信,「全球化」之下的台灣,不必然為了提昇全球競爭力,成為一個兩極化的殘酷社會——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繁榮富足、長治久安。台灣有機會走一條中間偏左的路線,讓強者與弱者共存,讓社會更公平、美好——雖然機會稍縱即逝。勞陣歷年來拋出的種種議題,如大量失業、全民健保、國民年金、國營事業民營化、產業民主等等,都反映了它的信仰與追求。
在社會運動狂飆的黃金年代,勞陣衝撞威權的舊體制,協助全國各地成立自主工會,以及「全國產業總工會」的成立。九○年代中期之後,台灣「福利國家」體制粗具規模,勞陣選擇成為「制度的提倡與奠立者」,透過政治遊說與街頭實踐,將社會民主的理念,深化為具體的制度主張。
未來,勞陣將逐漸加重政策擬定、思想啟蒙的工作,期許自己成為台灣工運的「思想彈藥庫」,厚植公共精神,平衡台灣過於個人主義的思考習慣,持續站在弱勢者的立場發聲,為台灣下一波的社會改革做準備。
勞陣的主要工作
工會組織及教育:
協助成立工會及社會組織,並開辦「勞動學苑」、「「薪青年社區」等教育課程,培養工會幹部及青年組織運作技能,儲備工會發展的能量,為台灣工會運動注入新能量、新生命。
政策規劃與監督:
持續推動勞動者年金體系的建構,保障勞工老年經濟安全,並結合其他社會進步力量,監督全民健保等各項社會政策之改革,以及長期照護體系之落實。此外,更將出版2008年勞動政策白皮書,勾劃未來十年台灣勞動政策的圖像。
倡導社會民主理念:
持續推動產業民主制度,落實生產關係的民主與參與,並以「福利國家」為目標,推動稅制改革,以台灣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。
■ 勞陣的出版品
勞陣除了透過組織訓練宣揚社會民主的理念外,更透過出版與社會對話,以尋求台灣社會發展的共識,其中,自1984年4月7日發刊迄今的「勞動者」雜誌,為國內碩果僅存的運動型雜誌。
勞陣的出版書籍相當豐富,包括工運叢書(1992年)、三十分鐘了解全民健保(1995)產業民主,觀念革命(1996)、勞工投票指南(1997)、上班族正當防衛(1999)、新國有政策-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(1999)、大同工會奮鬥史(2000)、台灣勞工的主張(2000)、銀行員的異想世界-台北國際商業銀行產業工會的傳寄故事(2003)、會議規範實戰手冊(2006)、四海仗義─曾茂興的工運傳奇(2008)、突圍與創近─勞陣25週年特刊(2009)、護理勞動權益ABC(2009)、從花瓶到野地─大同工會成立50週年特刊(2009)、教你讀懂新勞動三法(2010)等。